研究院申荷永教授米兰哲学学会演讲侧记


發佈日期:2018-10-25
  • 分享至:

核心心理学,哲学中的心理学,心理学中的哲学|米兰哲学学会演讲侧记
 

​​​

 IAAP前任主席 Luigi Zoja(左)与申荷永老师(右) 讲座现场图

 

2018年10月21日,意大利米兰哲学学会邀请申荷永教授做主题演讲,有关“核心心理学,哲学中的心理学,心理学中的哲学”;鲁伊基•肇嘉(Luigi Zoja)担任翻译。申老师主题演讲之后,大家就各自关注的问题,如:心理治疗的本质,心理治疗的意义,以及文化原型与文化疗愈,弗洛伊德与荣格,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等,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。

 

学者提问:

中国人适合做心理治疗或心理分析吗?在意大利的中国人,是很少去找心理医生的,看起来相对比较封闭,总是聚集在中国城;尽管恶性心理事件时有发生,据说国际很多国家的中国人大都如此,请问申教授如何看待这种现象?

​    ↑ 学员们认真听课

 

申荷永老师的回应:

多谢你的提问。一般来说,中国人,如意大利人或美国人一样,也需要心理医生和心理学;因为我们的内心是相近的。

如你的发现,若我们中国人也存有心理问题,而没有去找心理医生的话,那么我则会反思,我们的这种心理问题,是如何被化解的;或者,是什么样的“存在”,替代了心理治疗的作用。

于是,我会想到,对于中国人,包括在海外唐人街的中国人,若有自己的心需要而没有去找心理医生的话,那么,则可能有以下的“情景”:

1,我们有(街头)“算命的”,伸出你的手,报出你生辰八字,或者说出你的想法,则可能“有求必应”;几乎每个城市,都有算命一条街,足够普及;而当代的发展趋势,大有“算命+”,算命加心理咨询;看似江湖术士,也会倾听你的倾诉;给你提供“建议”,甚至会告诉你,如何去“做”,犹如“CBT”,综合性的认知行为疗法。

2,我们有“中医”;在我看来,传统的中医,已是包含了某种程度的“心理治疗”,尤其是我们还没有现代心理治疗的时候;从“望、闻、问、切”开始;甚至,好的中医师也会倾听你的梦,“梦诊”本来便是中医的传统;这俨然一种经典的“精神分析”

3,我们有“寺院”和“道观”;近似于西方的教堂,也有类似于教堂中“忏悔”的作用(尽管当代中国人进寺院与西方人去教堂渐行渐远);实际上,寺院和教堂,确实起着重要的心理安抚和辅导的作用;尽管其目标和意义,宗教与心理咨询,不尽相同;谁说其中没有包含一种“意义疗法”呢;

4,我们传统中的“家庭”,具有一种特殊的心理支持系统;“爷爷”和“奶奶”,似乎都是天然的心理辅导师;然而,尽管这种“家庭心理咨询”并不总是有效,也常有焦虑和冲突,甚至会有伤害;但其中仍然包含家庭中疗愈的原型及其意义;

5,当代中国人,也还有自己形式各异的“心理咨询与辅导”系统,遇到心理困难,可能会去找自己的“闺蜜”或“发小”,“喝酒”、“旅游”、“购物”……尽管这些也并不总是有效,但仍然具有某种程度的缓解与替代,具有“森田”、“脱敏”、“格式塔”治疗的影子。

但是,若前面几种,都没有作用的时候,比如刚才所说的“算命”、“中医”、“寺院”、“家庭”以及“喝酒”……那么,我们则有可能真的就要去找真的“心理医生”。

于是,作为心理医生,包括荣格学派的心理分析师,包括著名的鲁伊基•肇嘉先生,就要格外谨慎,当中国人来找心理医生的时候,可能对谁都是一种挑战。

不过,或许正是其中的“挑战”,能够启发我们心理治疗师的反思,比如刚才大家所讨论的,心理治疗的本质究竟是什么?治愈的因素何在?心理治疗的意义究竟是什么?

那么,最后,我们还有哲学;《易经》是中国哲学的核心,大道之源;在我看来,中国哲学,从根本上来说也是一种“深度心理学”,一种包含了深度心理学的哲学。今年的世界哲学大会前不久在中国召开,大会主题“学以成人”;我为其准备的一篇文章:“仁者之心”(刊登在我们《心理分析》期刊,2018,2)。如刚才呈现给大家的“感應”、“慈悲”、“治愈”,其中核心心理学的原型意象,我们用“身心”来表示“仁”;于是,仁者,人心也,如核如种,寓意天地之德,生生不息,亦然以心为本,一种核心心理学。

 ↑讲座后的学术交流

 

与会者对申老师的报告,以及开放的讨论反响热烈。米兰哲学学会负责人说,周日的专业活动本来是一种“挑战”,难得大家热情前来,积极参与,参与哲学与心理学的对话,东方与西方的交流,寻找心理治疗,或者治愈心灵的途径。

↑与会者聚餐



 
瀏覽次數:1760